(图文实录)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2024年12月20日,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卫红介绍了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情况。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马晓英,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李东平,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孔繁涛,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永刚分别回答了记者提问。兰州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白蓉主持发布会。
白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卫红先生,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马晓英女士,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李东平女士,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孔繁涛先生,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永刚先生。请他们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卫红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武卫红: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今年以来,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市优良天数277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率为82.7%,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5,同比(4.55)改善4.4%;未发生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空气质量呈明显改善态势。全市黄河干、支流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辖区6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3%。下面我重点介绍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四个方面工作情况。
一、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兰州蓝”。制定《兰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兰州蓝”保卫战行动实施方案》 《兰州市持续巩固提升“兰州蓝”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兰州蓝”攻坚行动任务清单。强化“人防+技防”手段,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整治“百日攻坚”、臭氧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污染防治联合治理等行动。成立8个分片包抓组,印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管污染源排查指南》,提高网格监管能力,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推动产业治理、燃煤治理、工地扬尘治理等多项工作,实施榆钢炼钢区域等11个项目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治理,推动实施第五批561.2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发挥微观站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作用,对全市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建立无人机全域巡航取证体系,在主要入口和主要路段安装10套尾气遥感监测设备,重点乡镇建成30个视频监控点位,精准抓拍各类烟尘、尾气、粉尘、火点等污染行为;协同联动部门,新增、改造城市绿地323.82公顷,实施双重和三北六期工程等3个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绿色基础。
二、精准施策,全面守护“母亲河”。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深化“三水统筹”,稳步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全市29家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均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其他涉水企业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实现监管全覆盖。十四五以来完成七里河安宁、盐场等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24年建成投运榆中县污水处理厂和金崖污水处理厂,完成37条道路雨污管网分流工作、3条农村黑臭水体深度治理工作;建成20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深入打好项目“双进”大会战,十四五以来建成并验收宛川河湿地和湟水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二期、三期项目。有序推进实施庄浪河流域永登段水污染防治、皋兰县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等工程。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全市水生态环境问题巡查督办的通知》,加强部门协同跨界合作,纵深推进水环境治理。2023年以来,联动部门对重点流域巡查,发现并整改问题1552个。与青海省海东、白银、临夏等市州建立并全面落实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流域联动共治的工作合力。抢抓国家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制定《全市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3006个,占总数的99.5%,1779个各类排口已安装标识牌,各方治污主体责任不断压实。成功申报并有序推进建设国家第二批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借助生态环境部“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平台力量,成立专业技术团队,开展黄河干流水污染物通量研究,为下一步在平水、枯水条件下科学精准治污夯实基础。
三、夯本固基,源头保障“土安全”。持续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紧盯“一个名录”,严管5个污染地块,完善“一张清单”,确保关闭搬迁的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得到有效监管。督促指导4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28家单位完成隐患排查“回头看”任务,持续推进相关企业炼油区雨污分流改造等3个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和炼油运行一部边生产边管控修复试点项目实施,防范在产企业新增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持续加大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监管力度,配合完成1个化工园区、2个危险废物处置场和8个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兰州段)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实施,摸清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推动分区管理、分级防治,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推进榆中县马坡乡和七里河区魏岭乡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制定印发《兰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改专项行动方案》《兰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长效治理实施方案》,指导县区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将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或返黑返臭水体及时纳入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动态管理”。对已完成整治的 3 条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水体返黑返臭,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现新增农村黑臭水体。
四、靶向发力,系统推进强监管。坚持以深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建立市队分片包抓、县区队各负其责工作机制,成立“1+N”个工作组,织密管控责任网,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50000余人次,检查工业企业20000余家次,发现问题936个,督促整改870个。坚持把执法监管与助企帮扶、靠前服务统一起来,面对面听取企业负责人对执法工作意见建议,点对点督促企业争当提升治污水平的“排头兵”。启动实施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分级管控措施,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和省市“两轻一免”规定要求,对2起轻微违法的企业免予处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入推进“非现场执法”,对143家重点排污企业、393个监控点位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转办异常问题304个、办结289个,办结率95%。积极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受理处置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和省、市转办投诉554件,办结507件,办结率92%,未发生超期受理、超期办结的情况。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自觉承担环保社会责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治理减排义务。截至目前,累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36份、《环境执法建议书》10份,积极挖掘、总结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9件,其中3件入选生态环境部与省生态环境厅典型案例库,并在网站刊发供各地借鉴参考。
下一步,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兰州建设贡献力量。
白蓉:
感谢武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现场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甘肃日报:
为保障人民群众“住得安心”,请问在建设用地管理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东平:
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有效管控防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群众“住得安心”。
一是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用地的重点建设用地,督促责任单位或土地使用权人依法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根据《“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强化部门联合调查、联动监管、数据共享,在土地供应证核发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环境管理,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管理。我市高度重视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及时将需要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以及省级相关要求,我市在《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中,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用地及有关设施。在开展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工作时,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严格监督管理和审批,禁止未达到开发利用条件的建设用地开工建设任何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三是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将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对纳入清单的地块,依法开展重点监测,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分类实施污染管控,同时做好全国土壤环境管理平台中污染地块信息填报上传,共享优先监管地块及污染地块空间信息,对列入优先监管地块清单、《甘肃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涉及的地块,不予开展土地收储供应工作,并为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四是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从业单位将基本情况、业绩情况、受行政处罚情况等相关资料,报市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后分配信用记录管理系统账号,进一步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管理,并依法将从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入信用记录,增强从业单位和个人诚信自律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思路,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联动监管,全力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让人民群众住得安心!
白蓉:感谢李科长的回答。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省电视台:当前黄河兰州段水质怎么样?
马晓英:
十四五以来,黄河兰州段水质连年改善目前,黄河干支流设有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和5个省控断面。十四五以来,根据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每月监测数据显示,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出境断面青城桥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与十三五相比水质有所改善,水质整体有所改善,其中出境断面青城桥在2023年1-12月和今年1-9月水质综合评价为一类较十三五年均二类有所改善。
白蓉:感谢马科长的回答。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香港大公报:请问执法队对企业是如何进行监管的?
王永刚:
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做好企业监管方面,一直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寻监管和服务的平衡点,积极探索构建“服务+监管”的执法模式,既做到监管有力,又能助力企业振兴发展。
一是推进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在一般环境违法案件中,固然有为谋取利益而知法犯法的以身试法者,但更多的是属于不了解法律法规、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盲”。所以,我们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将执法监管与宣传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开展“送法进企”活动,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企业负责人宣讲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并要求企业内部也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在生产经营时要自觉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理念,主动守法、依法排污。通过教育引导助力企业“守法致远”,从源头上积极预防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是推进执法与助力发展相融合。我们始终把优化监管方式作为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充分利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监管模式转变,做到减少现场检查频次的同时,能够对重点企业实现高效管控。通过深入推进非现场检查模式,助力守法企业生产经营健康有序。同时,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双随机、一公开”要求,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和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展随机监管执法抽查检查,将抽查结果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强化移动执法终端使用,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对企业监管到位。
三是推进执法与帮助服务相促进。积极转变思维,实施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理念,秉持执法服务并重。定期组织开展帮扶执法检查活动,为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查找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整改,切实督促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自觉守法经营。按照《兰州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两轻一免”清单》,对符合条件的环境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同时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联动和协同,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结合“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开展信用监管、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推进综合执法形成合力。
今后,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服务为先导,严格执法,主动帮扶,发挥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担当和职责,将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有机融合,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工作。
白蓉:感谢王队的回答。请记者继续提问。
中国甘肃网:刚才,我们了解到今年空气质量改善态势明显,请问全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具体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孔繁涛: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兰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力开展“产业、燃煤、交通、面源、能力、生态”六大治理行动,最大限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力巩固提升“兰州蓝”治理水平。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高站位谋划,以强烈政治担当抓治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守护“兰州蓝”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务实行动,作为全面落实省委关于美丽甘肃建设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主动构建以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指挥、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县区部门高效联动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科学谋划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按照《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兰州市持续巩固提升“兰州蓝”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从产业、燃煤、交通、面源、能力、生态六大治理方面,研究提出19项攻坚任务、44项重点措施,建立“兰州蓝”攻坚行动任务清单。根据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整治“百日攻坚”行动、臭氧防治专项行动、餐饮油烟污染防治联合治理行动。制定出台《兰州市2024-2025年度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实施扬尘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涉气企业排放管控、生活面源污染防治五项攻坚行动,明确“冬防”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细化31项“冬防”治理措施,压实部门单位防治政治责任,确保“冬防”工作责任、目标、任务、措施、治理“五个到位”。
二是坚持高标准推进,以健全制度机制抓治理。坚持把大气污染治理顶层谋划“最先一公里”和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紧密结合,将全市划分为4706个网格,建立健全“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网格治理模式,推动“冬防”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应用多元化,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冬防”网格化管控体系。建立健全日检查、周安排、旬调度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做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底有考核,全市上下形成了目标清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冬防”期间,结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企业生产需要、环保设施处理能力等因素,对全市重点涉气企业实行分级管控。借助信息化技术,着力构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大力推行“人防+技防”大气污染监管治理模式,构建形成“天-空-地”立体式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对6项大气污染物追根溯源,根据污染物时空变化趋势,强化动态分析研判,为抓实抓好“冬防”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三是坚持高质量管控,以务实管用举措抓治理。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工业领域20个“两高”存量项目提升改造,加快实施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全面推动城区7500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淘汰17台634蒸吨燃煤锅炉。对全市6家煤炭一级市场和326家二级销售网点实行台账式管理、全覆盖排查,强化对煤炭销售市场和网点煤炭产品的环保管控、质量检验,做到“进煤知源、出煤知点”。抢抓“两新”政策机遇,坚持老旧机动车淘汰和机动车新能源化协同推进,持续加大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比重。坚持以打好综合交通大会战为总牵引,持续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攻坚行动,健全“生态环境取证+公安交管处罚”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检路查,共抓拍冒黑烟车479辆,对647辆排气超标、冒黑烟上路车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成立由生态环境、住建、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联动的联合检查组,采取“昼间全方位督查+夜间突击检查”方式,对主城区内餐饮油烟、施工扬尘、排污企业等开展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监管检查,建立问题发现、预警、核查、执法、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工作机制,实现大气污染问题全闭环监管。
白蓉:感谢孔科长的回答。鉴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会后如有媒体需要进一步采访,请联系现场工作人员。谢谢大家!